襁緥的意思、襁緥的详细解释

关键字:

襁緥的解释亦作“繈褓”。亦作“繈保”。亦作“繈葆”。 1.背负幼儿的布带和布兜。《吕氏春秋·直谏》:“不穀免衣繦緥而齿於诸侯。”《汉书·卫青传》:“臣 青 子在繦緥中,未有勤劳,上幸裂地封为三侯,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。”《文选·嵇康<幽愤诗>》:“哀煢靡识,越在繦緥。” 李善 注:“ 张华 《博物志》曰:‘繦,织缕为之,广八寸,长丈二,以约小儿於背上。’ 韦昭 《汉书注》曰:‘緥,若今时小儿腹衣。’” 清 俞樾 《小浮梅闲话》:“帝崩, 冲帝 始在繦褓。”

(2).指幼儿。《管子·五行》:“毋傅速,亡伤繦褓。” 尹知章 注:“繦褓之婴孩无得伤损也。”《文选·司马相如<封禅文>》:“是以业隆於繦緥,而崇冠於二后。”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作“繦褓”。 裴駰 集解引《汉书音义》:“繦褓,谓 成王 也。”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下》作“繦保”。《新唐书·吉温传》:“初, 慎矜 客 史敬忠 与 温 父善,见 温 繦葆时。” 明 高攀龙 《李贞母墓志铭》:“吾繦緥失母,而母为吾母;吾弱冠失父,母为吾父。”

词语分解襁的解释 襁 ǎ 〔襁褓〕包婴儿的被、毯等,如“在襁襁中”(婴儿时代)。 笔画数:; 部首:衤; 笔顺编号: 緥的解释 緥 ǎ 同“褓”。 笔画数:; 部首:糹; 笔顺编号:专业解析襁緥(qiǎng bǎo)是汉语中表示包裹婴儿的布带与被褥的复合词,现多引申指婴幼儿时期。以下是详细释义:

一、本义解析

襁:背负婴儿所用的宽带子。《说文解字》释为“负儿衣”,即用布幅束缚婴儿于背的布带。

緥:通“褓”,指包裹婴儿的小被。《玉篇·衣部》载:“緥,小儿衣也”,强调其保暖护体的功能。

二字合用指代古代照料婴儿的整套用具,如《汉书·宣帝纪》注:“襁,络负小儿之带;緥,小儿大藉(垫褥)。”

二、引申义与典故

代指婴幼儿时期

因襁緥是婴儿专属物品,故引申为幼年阶段。如《列子·天瑞》:“人生自襁緥至老耄,暂寓之形耳。”

帝王幼年继位的象征

史书常以“襁緥之君”形容幼主登基,如《史记·周本纪》载成王“襁緥之中”继位,周公摄政。

三、语义演变

现代汉语中,“襁褓”(“緥”俗写作“褓”)成为通用词,保留两层含义:

实指:婴儿包裹用品(如“襁褓材质”)。

虚指:人生初期或事物萌芽状态(如“科技尚在襁褓阶段”)。

权威参考文献

许慎《说文解字》(中华书局,1963年影印本)

顾野王《玉篇》(清张士俊泽存堂刻本)

张湛《列子注》(《诸子集成》本,上海书店,1986)

司马迁《史记》(中华书局,1959年点校本)

(注:古籍原版无网络链接,以上标注来源为学界通用版本信息。)

网络扩展解释“襁緥”是一个汉语词汇,读作qiǎng bǎo,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:

一、读音与写法

常见异体:亦写作“襁褓”“繈褓”“襁保”“繈葆”等。

结构解析:“襁”指背负婴儿的宽带,“緥”通“褓”,即包裹婴儿的被子,两字均为左右结构。

二、基本含义

字面意义:

指古代用于包裹婴儿的布带(襁)和被子(褓),合称“襁緥”。

引申义:

古代泛指1岁以下 的幼童,现代多借指未满周岁 的婴儿。

也代指婴儿时期或需被保护的弱小状态,如“身在襁褓”“襁褓之托”。

三、历史文献与用法

《列子·天瑞》:

“人生有不见日月,不免襁褓者。” 指婴儿出生后需被包裹的状态。

《汉书·宣帝纪》:

“曾孙虽在襁緥,犹坐收系郡邸狱。” 强调幼年时期的脆弱性。

《吕氏春秋·直谏》:

“不穀免衣繦緥而齿於诸侯。” 借指脱离婴儿期后的成长阶段。

四、现代用法与示例

实际指代:

例:“她尚在襁褓中时就被收养。”(指未满周岁的婴儿)。

文学比喻:

苏曼殊在《断鸿零雁记》中用“襁褓”表达对幼年孤独的追忆。

五、总结

“襁緥”一词既保留了古代汉语中对婴儿包裹物的具体描述,又通过引申义承载了文化中对幼弱生命的关怀。其使用跨越古今,常见于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,现代多用于比喻或特指婴儿早期阶段。

别人正在浏览...

【别人正在浏览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