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石流一詞的爭議

土石流因地質材料組成及其本身流動的差異,在學理上便訂立了不同的名詞。

根據教育部在民國72年頒佈的《地質名詞》中指出,Debris flow一詞的譯文應該稱作「岩屑流」,而在民國78年由何春蓀先生撰著、國立編譯館出版的《普通地質學》大專教科書上,也將Debris

flow譯為「岩屑流」。

書中指出,岩屑流上部先發生的塊體運動,可能是由崩移作用而形成半月形崩崖,在崩崖下堆積的地質材料會沿著坡度的傾斜向下流動,於外貌上形成狹長的舌狀》如果此流動體中地質材料有一半以上超過砂粒粒徑的大小(大於2mm),或含有多重粗礫(及岩石碎屑),此即為岩屑流。

另外,何氏編著的教科書將「土石流」之英文名詞譯為Solifluction。文章中並指出,這種「土石流」一般多發生在高緯度、冬季寒冷的結冰地區,或是永遠結冰的永凍地區。在化冰時,溝谷內原本堆積的地質材料因浸水飽和的緣故,使溝谷內地質材料產生移動、流動,並沿著溝谷內地形的坡度慢慢向下滑移、流動,而稱土石流。

國內目前所使用之土石流一詞其實源自於日本用語,在日文的字典中對於「土石流」的解釋詞句中,便是以漢字書寫這個名詞,在中國大陸則已「泥石流」統稱之。